陳映真先生一直是我很敬仰的知識份子,我很少讀他的著作,不過我當學生時他創辦的的人間雜誌 一直是我的心靈養分,那時候已經停刊,所以我都是到圖書館借合訂本,一次可以看好幾本,但也 很沉重,不是指書,是看雜誌後的心情。

從人間雜誌中可以看到很多被主流媒體忽略,但是真真實實存在我們週遭的事物。每次看這些報導,都要不禁 掩卷三嘆。印象深刻的是介紹台灣中南部的一個白痴村,村裡頭住很多老榮民,經濟上的弱勢讓他們沒法娶妻, 於是互相介紹娶了智障婦女,他們的後代多半是智障,因為榮民老邁母親智障,所以下一代沒法得到好的照顧。 最近知道人間有網路版,網站上文章不多,有興趣的人可以到圖書館找出以前雜誌合訂本。

這幾年不管是電視、雜誌偶爾都可以看到樂生療養院的報導,阿暉也曾提過要我去那走走拍照,因為捷運站 機廠維修廠預定在此,樂生面臨拆除厄運。這些報導有人急呼要保留樂生建築,有人奔走保留院區中珍貴的老樹, 有人呼籲尊重病人的空間權利。我在想如果人間雜誌還在,這個話題是會被持續關注的。

很久以前看了公視介紹過後,一直很想進去樂生了解,揭開像謎一樣的空間。樂生位於新莊往龜山省道旁, 以前我常經過,在圍牆外看就是幾棟錯落在山麓中的美麗建築,巨大樹蔭讓人無法一窺全貌。這次我去時, 穿過捷運工地,車子停在院區大樓前,開始探尋這塊台灣稀罕的土地,專門收容痲瘋病人的樂生療養院。

樂生位於美麗山麓下,整個院區是由很多棟建築錯落在起伏的山腳下,環境非常優美,讓人忘了 省道繁忙吵雜的車聲,像是另外的一個世界,是的,接下來我看到的,真要懷疑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

車子停在辦公大樓前,樂生建於西元1930年,是目前全國唯一收容麻風病病患專門機構。如果把白牆換成紅磚色,很像台大椰林大道上 的建築。走入辦公大樓,公佈欄空空蕩蕩,只有一張訃聞張貼著,對平均年齡75歲的樂生院民來說,也許這是公佈欄中 最常見的東西。

辦公大樓跟後棟的門診處以迴廊相連,由於樂生建於山坡上,所以室內室外的斜坡處處可見,院內老人都是以電動車 代步。走在迴廊上,消毒水味道濃烈,看著古色古香的天花板,有很多樂生的痲瘋病患者因不堪家庭、社會的離棄,不願面對無止盡的 病痛、寂寞,他們選擇在此上吊自殺。

辦公大樓跟後面的醫療門診像個H型建築,周日沒有門診,走在長長迴廊,空蕩蕩的座椅,只有幾位清潔工在拖地板。走出側門,時鐘早已 停擺靜止,我才注意觀察整個院區很多設施早已老舊,卻沒有整修。

一走出醫療大樓,旁邊一棟正方格局小建築物吸引我(左圖),毛玻璃無法看出這棟建築的用途,我貼近玻璃往裡頭用力看, 看到室內掛著白布寫著天人永隔,把我嚇的一身冷汗,趕緊倒退好幾步。這時抬頭望見後面一棟建築(右圖),有大煙囪伸向 天際,突然有種不好的聯想,雞皮疙瘩一直持續著。 往上走才知道這間是鍋爐室,提供院區熱水,(左圖)屋簷下環繞的水管是熱水管線,走在院區內,這樣的黃色 管線隨處可見。
經過鍋爐室往上走,後面接連兩棟是廚房、澡堂。我在廚房外駐足,外頭也老式的灶,早已廢棄不用。 牆壁上貼著看不懂的伙食費用計算,還有一張各界捐助的米糧清單,從92年10月迄今,各界共捐了十 六萬多元,我很驚訝數目之少。

離開廚房往上走,看到一棟美麗建築,旁邊都是大榕樹,感覺很像台大老式學生宿舍,我被建築吸引走進去, 一進去才知道是澡堂,室內都是貼牆磁磚,繞過大屏風,聽到澡堂內傳出聲音,我探頭望見一位老先生正在洗澡。 我不是很習慣看到老邁的身體,對那種乾癟瘦弱的曲線不是很能接受。我別過頭去觀察室內空間,不時聽到那老先生 的喘氣呻吟聲,我受不了那種氣氛下牽連的情緒,於是趕緊跑出來。

繼續往上走就是住宅區,坡度很陡,不時可以看到電動車穿梭。沿途都是樹蔭參天的老榕樹。不知情的人會以為是置身在 美麗社區中,其實如果把情緒抽離,只欣賞優雅悠久的美麗建築及老樹,這裡真的是很美。
院民的住宅形式很多樣化,有一區塊都是三合院式,中庭值有樹木,屋前走廊擺滿洗衣機、瓦斯爐。 我走進一棟三合院前,有兩老人在乘涼,他們看到我都很高興微笑,我坐下跟他們聊天。

其中一位老人談興很好,另一位我注意到他腳已萎縮,坐在輪椅上,我們談話過程他不發一語,我也不確定 他是否能理解我跟另一老人的對談。

老人說他到這住了五十幾年,還指著好幾棵大樹說是他年輕時候種的。我問他為何住進來樂生,他說不知道阿, 他們就叫我住進來,轉眼五十幾年過去了。我看著旁邊桌子玻璃墊下泛黃照片,有那老人跟年輕人合影, 像是那種慈善公演的場合。不知那老人有沒親人,也許偶爾的慈善團體拜訪,他們才有機會跟外界接觸。 我也問了些食衣住行問題,老人邏輯思考清楚,雖然有些音不是很清楚辨識。我注意到他身邊有份報紙,那 老人是識字的,不知道當他閱讀到一些有關樂生處境的文章,作何感想?

(下圖)所有有落差的水平線都有斜坡,以方便老人的電動車出入,房間內住有兩人,每人一床一桌、加上收音機、電視外,別無他物。

跟老人家再見後,走到一精舍,此處提供了院民宗教上的依靠慰藉。


走到一棟紅磚建築,我很納悶是何用途?走到前頭才知道是福利社,女兒牆上還有樂生兩字。福利社提供來電訂貨宅配到府,在這裡因 為老人行動不變,福利社、餐廳飯菜都可以提供送到府服務,我也看到很多老人騎著電動車,提著飯盒到餐廳打飯菜。

每棟住宅前迴廊、大樹下不時可見三兩老人在聊天,有時還聽到高聲談論時事。但更多的是孤單的身影,這些人狀況都算是好的, 有些老人無法起身,一直得躺在床上。

政府在旁邊蓋了一棟美輪美奐的新樂生療養院,有些院民已經從平房搬進大樓。本來政策是強制所有院民要搬進新大樓, 後來因為立委質詢要求尊重院民意願,謝長廷院長在立院答詢不強制,由院民意願自行決定。像這樣有關樂生前途的新聞、 文告在宿舍區內隨處可見。



大樓邊有棟教堂跟孫雅各紀念堂,紀念堂外有孫理蓮牧師娘的紀念銅像。 我去時是周日上午,很多院民來做禮拜,教堂外停了很多電動車,教會從以前到現在是很多院民的精神依靠。



「讓我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因為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次呀!」--孫理蓮
孫理蓮牧師娘跟隨夫婿孫雅各到台灣傳教,早期台灣肺結核、烏腳病的地區都可見到她身影,也創辦了南投基督教醫院。 40年代孫理蓮牧師娘來到樂生,不僅給院民醫療,還對院民講道、施以技職教育,使其有謀生能力。



推薦人間網以及 青年樂生活動聯盟
關於孫理蓮牧師娘的文章只有一次的人生



寫這篇文章,不表示我能對樂生或其他弱勢團體想做點什麼,只是隨著年紀增長,比較能用同理心去看待事情。 新樂生大樓的逃生門檢驗時,發現上了年紀的院民根本推不開。我想不透:一棟新建築,從設計師、建商、驗收 那麼多人參予,有沒有人真的從使用者角度去看待這件事?

我在樂生注意到很多公告、物品擺放高度,都不是老人家坐在電動車可以拿到、看到的,為何會這樣? 如果對他們的遭遇多點理解,這些事情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完美!?

我刻意挑了很正常的照片,嘗試不看文字只看照片,會覺得這地方是老人家的安養天堂,環境優美、醫院、餐飲、看護 不缺。可是,他們一直是沒有聲音的一群同胞,在政府決策考量中,是捷運建設中微不足道的絆腳石。有人在錯誤政策下, 在此住了五、六十年,每個人能有幾個五六十年呢?

大多數的新聞台從不會報導樂生這樣的新聞,畢竟林志玲還沒出院、王靜瑩還沒拿到保護令,新聞勢必會一直轟炸我們, 他們一直自以為是以為這是觀眾要的。就算沒這些新聞,一定還有更多話題,讓新聞主播像鬧劇演員般繼續娛樂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xionwhe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