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德市,小時候它還是八德鄉,因為常陪家人去大湳市場,所以對八德與桃園交界很熟悉。 在家附近跑步、騎腳踏車可以注意到門牌已經是八德市,而我也不是很清楚交界在哪裡。 八德全區屬於台地地形,地勢平坦,所以沒有山可以爬,也沒什麼風景名勝,所以都是去三峽、 北二高、大溪時會路過。

小時候的記憶中,大湳市場附近有很多眷村,還有很多馬祖人,常聽到老人們用馬祖話聊天, 我猜測八德可能是馬祖同胞旅台最多的地方。前一陣子金皮跟我聊到八德有哪些美食,我也只想 到一家比較有特色的馬祖餐廳,同學Andy是馬祖人也住八德,以前常收到他家人自己作的魚丸 、魚麵。

小時候大湳市場附近很多軍營,走路去上學時常見阿兵哥晨跑,市場附近很多飲食店、撞球店 就是靠為數眾多的阿兵哥才能生意興隆。小時候舅舅常帶我去軍營附近的撞球店找朋友, 他朋友還拿了好幾顆撞球跟球杆送我當玩具。也因為軍營附近限建措施,限制了大湳地區的發展, 後來軍營陸續遷走,大湳地區因為靠近桃園市,開始發展成為八德市最熱鬧地區。晚上經過霓虹 燈閃爍,各式小吃、宵夜齊全。

八德介壽路,我都稱它是謁靈公路,在北二高未通車時,還是國民黨執政時期,只要是蔣中正 總統逝世、誕辰紀念日,這條公路時常可見黑頭車呼嘯,現在這種情形已不復見了。有一次我 開在介壽路上,竟然遇到謁靈車隊,我就跟在車隊後面享受沿途都沒紅燈的快感。

八德市的建國路,是我去大溪避開介壽路車潮的替代道路,路上的車子不多,沿途很多傳統屋舍也 令人賞心悅目。每次開在建國路上,可以想像百年前這裡稻田綿延、三合院錯落田野中的景象。
建國路上仍可見很多傳統閩式建築,風格豐富,有一戶貼上黃色磁磚格外顯眼。
靠近三元宮,有一住宅沒有圍牆,美麗的草皮、洗石子牆壁,簡單的形式卻令人印象深刻,每次經過 都吸引我注目。
沿著建國路走會遇到三元宮擋在路中央,路因此繞廟牆而過。幾百年前先民帶著故鄉神明香火 ,保佑他們渡過「黑水溝」來此開墾,建個土确小廟安置神明,他們也環繞小廟居住,所以三元宮附 近是八德市開墾的起點。三元宮附近的餘慶居、樹德居應該是當初「八塊厝」開基祖後代居住的古宅。

去年帶著家人去龍潭三坑老街玩,經過這裡時,媽媽就跟我說隔壁鄰居的阿 婆的娘家就在這裡,以前都要用走路回娘家,可真辛苦。 後來我單獨經過時,停車下來看看三元宮,散步在廟前被幾顆約有七、八十年的茄苳老 樹吸引。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現象,很多介紹喜歡把數據誇大,廟前的茄苳樹有資料說是七、八十年 ,八德市公所網站寫百年老樹。我想起跟阿敏去鶯歌爬山,遇到指標寫千年老樹,引起我們興趣, 走了好久到一巨大榕樹,樹旁簡介說此樹已有兩百多年,離千年老樹還很久咧。

三元宮建於西元1773年,一走進廟裡,因為中庭做了棚子,即使是晴天室內仍覺誨暗。在三川殿 的瓜筒、獅子、大象顏色非常鮮艷,最吸引我的是兩旁的交趾陶。當我在拍照時一位婦人過來跟 我打招呼,問我是來做功課的嗎?她跟另外一位先生是來做鄉野調查,我聽著老先生跟他們聊著 小時候遭遇(不是要偷聽,老人家嗓門大),小時後家貧,妹妹送人當養女,......為何老一輩的 人都有像電視劇般悲情的過去呢?

在三元宮可以看到後方有一古厝,兩種不同馬背吸引著我走過去,門坊前有二棵巨大龍眼樹遮蔽, 門坊上俊秀的書法很吸引人。望進去才知道此屋是樹德居,建於西元1854年,為傳統三合院格局。 此屋曾住過一位傳統建築木匠高手葉金萬師傅,他參與的建築遍佈全台。 當我在屋前徘徊時,一位老婆婆走出來,提著菜籃要去買菜,他要我進去拍照,可是一隻沒有栓繩 的白狗不停地吠令我裹足不前。阿婆說不要怕,狗不會咬人啦,但是我還是只站在外面觀望。


關於三元宮建築美學,有興趣可自行上網站閱讀。 蔣勳曾說西方跟中國建築很大差異在於中國建築追求的是水平線的美感與變化,所以廟、宮殿、古宅 會有燕尾、翹脊,而西方教堂喜歡追求垂直的美感,例如教堂的尖塔、鐘樓。最明顯就是哥德式建築 的飛扶壁或是其他建築元素,都是為了建更高的建築而衍生出的風格。當在欣賞這些建築時,可以 對照以往出國的旅遊經驗來驗證東西方的差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xionwhe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